
房企寻求全国化扩张,常常会将总部迁往有着强大的资金、资源、区位优势的上海。最早“迁都”上海的是敢闯敢拼的闽系房企。
2000年,世茂和旭辉率先将总部落户上海。2010年之后,宝龙、阳光城、禹洲、正荣、融信、中骏、中庚、融侨、三盛、大唐等10家闽系房企也相继入沪。

这批闽系房企入沪之后,有成功冲击千亿规模的,也有完成上市大业的。但当行业进入寒冬,大量举债的闽系房企迎来了暴雷潮,上海滩这块梦想之地也变成了伤心地。
近年来,一批闽系房企排队撤离上海,穷途末路的甚至把代表身份和荣光的总部大楼都卖了!今天就来聊聊闽系房企那些年在上海的总部大楼,最后都怎样了?

早期布局上海总部的闽系房企,基本上都有自己开发的核心物业,比如旭辉恒基中心、世茂大厦、七宝宝龙城、阳光控股大厦、虹桥正荣中心、中骏广场等。
他们当中不少为了求生不得不卖楼还债。更惨的是,打折也卖不掉,阳光城就是典型。

近日,阳光城的总部大厦“滨江国际广场1号楼”第三次被摆上货架。在阿里资产处置平台上的起拍价为14.57亿元,但因无人出价于7月12日宣告流拍。

这栋写字楼原为阳光控股大厦,位于上海杨浦区黄浦江畔,占用土地面积达1.86万㎡,建筑面积为4.77万㎡。

2017年8月,阳光城集团及其母公司阳光控股一起将总部迁到了杨浦滨江北外滩。7年后,阳光城作为失意的A股退市房企债务缠身,上海总部被司法拍卖。

从2024年1月到2024年2月,再到2025年7月,滨江国际广场1号楼经历了三次流拍。这次起拍价对比一拍相当于打了七折,但3.05万/㎡的“低价”还是无人接盘。
随着破产企业增多,越来越多的企业总部大楼被摆上拍卖台,项目未来出售行情并不乐观。

其他规模闽系房企收缩战略后,上海总部大厦也逃不过出售命运。
2020年底,虹桥世界中心的L1B栋新装修后仅启用了两年多,融信就突然对外抛售总部办公楼,而后搬到了七宝的融信上坤中心。今年年初又有消息传出,融信上坤中心已被资方收回。

2023年,千亿房企旭辉也都曾对外出售位于上海虹桥的写字楼总部。恒基旭辉中心两栋大楼,合计售价约14亿元。其中,39号楼旭辉总部大楼,建筑面积约1.6万㎡,售价8.8亿元。

有意思的是,2023年底,旭辉自己花钱买下了自己的总部大楼,以约2.26亿港元收下恒基手中的剩下一半股权,据说是为了更灵活地寻求散售。
恒基旭辉中心目前还在苦苦寻求买家,今年的报价是5号楼4亿、39号楼6亿。
上述规模闽系房企卖总部大楼,并非是要放弃上海总部。大部分是换到其他办公场所,以降低运营成本。毕竟大裁员后也不需要这么大的办公楼。
中骏是最后坚守在虹桥商务区的一家民营房企。2023年,中骏集团也传出计划出售上海中骏广场二期的3栋物业的消息,但不包括总部办公楼。
也有像世茂这样,将陆家嘴的总部大楼上海世茂大厦进行抵押融资,但这只是缓兵之计。

留守在上海的闽系房企忙着卖楼抵债,而那些在华东区域根基不稳、规模较小的闽系房企,早已撤离大虹桥。
2017年将总部迁入上海的中庚集团,2021年重心撤回福建大本营,现在的上海总部早已名存实亡。

2022年,宣告债务违约的三盛也撤离了上海,草草消失在地产江湖。

1998-2018是中国房地产的黄金时代,上海曾汇聚了近50家房企总部,单大虹桥就云集近40家,其中闽系民营房企接近15家,占比超过三分之一。
如今,闽系民营房企集体败走上海,也带走了一个地产盛世。
而以建发、国贸、联发为代表的闽系国企正大举杀进魔都。
只能说,上海是一席流动的盛宴。
涨8配资-炒股股票配资-炒股配资股票开户-配资加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